“十四五”时期,中国本土物流装备企业必须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打造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并将自主研发和创新发展当成企业突围的重要武器。但我们也应看到,在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物流装备产品和技术创新存在着诸多困境。例如,随着新模式的出现、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原有的技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相应的创新开发能力面临瓶颈,导致人才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短板,如何吸引并留住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成为物流装备企业创新发展的首要问题。
此外,资金问题也是物流装备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人力成本高企之外,新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和企业品牌打造都需要资金的保障与支持。如果企业对自身的资金能力估计不足,很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对企业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此,物流装备企业需要更加熟悉行业规则与商业模式,并能巧借资本运营达成企业增值;同时要注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要充分认识到研发创新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而创新成果很可能无法在短期之内快速获得,也很难快速带来资金流,企业运营和管理者要学会保持耐心。
近年来,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等,鼓励物流装备行业发展与创新,为物流装备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对于物流装备企业而言,应善于利用内外部环境,积极探索品牌化发展之路。
中国物流装备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竞争时代,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远发展,需要摆脱低价和同质化竞争,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为此,物流装备企业需要不断积累生产制造经验,改进生产流程,同时强化技术研发和满足用户深度需求,关注市场动态,积累实力。
在坚持探索自创品牌的同时,通过整合并购可以迅速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和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合作等方式,对优秀的技术团队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另外,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抱团取暖”,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深化合作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智能化成为物流装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装备企业需要着眼未来,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李生等新技术,加强产品和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加强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知识储备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与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为企业发展助力。
技术的迭代发展、应用场景的不断变化,使物流系统变得日趋复杂,对于设备运行和后期维护也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物流装备企业也应从单纯的软硬件供应向制造服务化延伸,如向内拓展咨询、规划、设计等服务,或是向外提供租赁、安装、保养等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借机拓展新的服务业务模式,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向服务要效益,而且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黏性,与客户企业深度绑定。
物流装备企业横跨物流和制造两大行业,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领先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模式,也可以吸取相关行业优秀企业的经验,补齐发展短板,以改善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当然,借鉴并不等同于模仿,我们可以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也可以选择在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关键是要找准市场定位和自身的竞争优势。
中国物流正在急行军,市场机会太多,以至于让许多企业忘记思考,只顾匆匆向前。然而,时代观念正在悄然变化,简单的产品供应将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无论目前的规模、效益、市场占有率等等多么耀眼,都不足以让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人口红利进一步衰退“机器换人”大大提速,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装备技术应迎来更大需求,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我国的物流装备“制造”急需向“智造”转型。物流装备企业要更加积极地拥抱新技术、新方案、新思路,发挥工匠精神,努力成为价值链的核心,讲好中国物流装备品牌故事,唯有如此才能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才能在更远的将来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文选自《物流技术与应用》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