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过去20年,中国物流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用户企业越来越成熟,但是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烂尾的物流工程项目却不在少数。
造成一些物流工程项目烂尾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全球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供应链混乱,零部件供货期不准时,采购成本上升,部分零部件甚至是全款交易之后才可以获得排队采购资格,导致物流工程项目工期不可控,整体成本上升;疫情影响下用户企业恐慌,对价格更为敏感,导致物流工程项目利润大幅下降;疫情下停工停产频发,物流工程项目工期延迟,面对工期损失,用户企业期望不改变最终项目交付时间,通常是不合理地压缩工期和成本,最终导致物流装备企业在项目实施和设备安装过程中赶时间、打折扣,甚至造成项目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物流工程管理的痛点之首是用户企业的项目需求不清晰,以及项目需求从立项到交付过程中频繁变更;同时,物流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管控不到位也是造成项目失败的关键原因。
从物流装备企业角度主观原因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对客户需求全方位的洞察分析能力,导致前期方案设计存在缺陷;二是,缺乏对项目装备的质量前、中、后多个阶段的风险管控,导致项目难以完全顺利交付。
“用户需求输入及售前销售迎合响应与实际工程需求之间有落差,导致项目交付困难;项目质量和性能未能达到合同约定或者是成本严重超支,使工程进度严重滞后。”集成商物流工程管理能力的不足有4点:
一是,项目流程管理上的不足概念评审会议、方案评审会议、报价评审会议和合同评审会议的缺失;专业技术知识的匮乏,方案落地凭经验而非专业输入导致交期不合理,质量需求脱离实际;盲从客户决定的心理,客户的需求一味迎合,没有从工程管理的实际出发,给客户分析并提供建设性的输入,譬如在方案规划阶段给土建方提供完整的接口输入,如地面承载,动力需求等(迫于进度的压力) ,这会导致销售前期的输入载荷、需求与实际工程细化之后的载荷、需求有偏差,而且这些偏差超出允许的偏差范围且依照错误的偏差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施工,这就是流程管理问题导致的额外返工成本和进度延迟。
二是,物流装备企业与用户企业的工程管理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不能够针对潜在的项目风险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双方皆有利的措施,导致风险蔓延而增加额外的成本和进度滞后。
三是,用户企业对变更管理的随意性,变更需求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试试看的态度,但是在做完相关的变更需求分析或者变更预算出来后而停止,这类情况某种意义上降低了项目的执行效率。
四是,项目细化设计的内容诸如功能需求规格书(机械、电气、软件)是技术协议的延伸,也是项目落地的依据,但是该类功能文档未能在工程细化阶段以书面的形式跟客户探讨并达成共识,造成现场实施期间双方对某种或某些功能的实现不能达成共识而造成一系列整改。
*本文选自《物流技术与应用》